2016年是中国酒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:国内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,导致人均酒精消费量开始下滑,存量市场的变革促使产业转型。
自那时起,白酒行业迈向高端化,以酱香型白酒为主导,茅台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,其他如五粮液等也紧随其后;而啤酒业也结束了价格战,转向利润导向的新战略。相反,葡萄酒行业却遭遇挫败。
2016年是国内葡萄酒市场的高峰年代,销售额达到464.54亿元,随后却呈逐年下降趋势,至2021年销售额减少至90.27亿元,退回到2005年之前的水平,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光辉时刻逐渐褪去。
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,其中有一点是来自于进口葡萄酒的冲击。国产葡萄酒在2000年市场份额为97%,但到2019年,进口葡萄酒销售额超过了国产葡萄酒。
进口葡萄酒价位普遍低于国产,拥有价格优势,而中国本土葡萄酒生产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,成本相对较高。这种情况下进口葡萄酒靠着低价策略开始快速抢夺市场份额,最终形成逆转,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过半份额。
此外国产葡萄酒未能构建与中国本土紧密相连的文化体系,这也是发展中的一项主要障碍。
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无酒不成席的国家,当在正式场合的时候,一般都会用喝酒来庆祝。这其中白酒的地位无可撼动,啤酒的位置也稳如泰山,这两种酒类被广大消费者认可,并且能适用于宴会、聚会、夜宵等场合。
而葡萄酒一般是与西餐绑定在一起,虽然很精致,但总有一种疏离感,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。就像在大排档吃宵夜这个场景,一般人都是喝啤酒、白酒,少有说喝葡萄酒的。
中国葡萄酒产业在其快速发展的阶段未能形成本土化的文化定位,可能错失了占据主流市场的机会。此后也很难再改变现状,只能说是时也运也。